当绝大多数玩家都被退回到起跑线上,抢人大战将要如何继续?
张家口新闻消息,3月17日,发改委公布《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今年会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而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
这个政策并不是第一次提出,去年4月就提过一次,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光这一条,就是把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拦在了大门外,并把它们统统直接送回起点,一步到位。
“落户限制”成了大城市的标配,大把大把的中小城市,在已经进化的抢人大战中,要何去何从?
1
从此 落户限制成为大城市的一种标志
城区300万常住人口是一个坎,不仅仅影响了落户限制的去留,更加让人意识到——谁才是国内所谓的“大城市”。
据统计,截至2020年9月,全国除港澳台外,一共有4个直辖市,以及293个地级市。
而这将近300个城市里,有哪些能够做到城区常住人口大于等于300万人呢?
根据14年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可以得知,国内城市的规模,是有明确分级的,而里边的人口衡量标准,用的就是城区:
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是超大城市;
500-1000万之间的,是特大城市;
300-500万之间的,叫I型大城市;
而100-300万之间的,叫II型大城市。
图片来源:潇湘晨报
上图,已经包含了所有超大、特大城市,其中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这七个城市属于超大城市,剩下那些都是特大。
怎么样?是不是发现自己不用过脑子也能喊出名字的城市,基本都在上边了?
有人会问苏州怎么不在上边?老实说我也不知道,因为查了下苏州七普人口,市区几个行政区域加一起已经600多万了,只能说城区这个概念有别于市区。
记得以前写南京时我也是发现这个问题,城区概念本身比较模糊,在方舆论坛上看到有网友发言,就是拿南京举的例子,说按某些城区的范围界定,南京的浦口区全市街道,所以算城区,而六合区因为还有一个镇,那个镇,就不能算是城区的......
我们不去细究这些,从城市的分级以及开头的政策结合可以看出,需要拆除自己落户门槛的城市,就是从II型大城市开始的。
如果按住建部2019年城市统计年鉴来看的话,那就起码包含了常州、芜湖、徐州、洛阳、惠州等等城市(当然因为七普的原因各市可能都会突然涨上去不少,所以现在是哪些,难说)。
换句话说,达到城区常住人口300万及以上的城市,全国也就小几十个,比起总量有没有十分之一也不好说。
这意味着,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以及300万这道坎的深入实施,落户限制,终于成为了大城市所独有的“标志”。
中小城市,算是彻底被“抛弃”了。
2
人口争夺已经升级 中小城市该如何是好
很多人巴不得所有城市都这样被“抛弃”,毕竟这东西阻碍了正常的生活,同时也妨碍了城市的发展。
怎么说呢,目前来看,300万这个坎,已经把城市竞争分成了两个战场——I型到超大一个,剩下的一个。
前者走高端路线,我们都知道,落户本身是一种城际移民手段,当落户这个行为本身具备一定门槛时,我们也可以认为,选择落户的这个城市,有很高的价值存在,就业,房子,教育,福利,随便哪样,肯定有不小的优势。
存在落户门槛虽然看起来阻碍了人口自由流动(其实并没有,生活成本才是真正的屏障),但是也很直观地拔高了这些城市在发展竞争中的地位,让他们具备特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即便大多数人明知道成本太高根本留不下,但依旧要来闯一闯。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I型到超大城市,不是直辖市,就是一个省或自治区中的经济一二把手,至少在所属区域内,都是好手,落户限制的“价值”很明显(还能帮忙限制下人口,减小社会服务部门的压力)。
后者则接地气很多,整体实力上不如前者(至少同省内如此,跨省不好说),吸引力不够大的情况下会因为多余的限制把人口拒之门外,而偏偏这些地方的生活成本等等因素恰恰是很适合大多数人生活的,适合扩充人口的,这样就会造成人口流向上的“错配”,影响人与城市两者的发展。
所以虽然II型大城市往下的都相当于要被打回起跑线,进行海选,但是不用跟那些已经成熟的大城市同台硬拼(尤其是离得近的),也算是好事。
绝大多数城市都被打回起跑线,失去了“落户限制”,意味着全国的抢人大战,已经升级到了新的阶段。
原本靠着阶段性降低门槛造成的吸引力将不复存在,想搞来人口甚至人才,只能靠各种优惠福利政策(比如毕业生买房啥的,当然城市能级不够,这一点吸引力就不一定高)和产业竞争了。
以上,300万城区常住人口成为了一道分水岭,把抢人大战分成了两个战场,让城市更加清楚知道自己目前定位的同时,应该也给很多人指明了方向,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城市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根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标签: 抢人大战 常住人口 300万是个坎抢人大战 已经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