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有“长三角”,南有“珠三角”,中有“中三角”。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群;
珠三角是发展程度最成熟的城市群;
“中三角”所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则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城市群。
日前,国家发改委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要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
这意味着,全国第5大城市群呼之欲出。
01
面积最大,
为何只是第5极?
几年前,长江中游城市群,曾与成渝城市群,共同竞逐中国城市群“第四极”。
然而,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获得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加持,成渝正式成为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相提并论的第四极。
“第四极”名花有主,长江中游城市群,能否担当起“第五极”?
且不说长江中游城市群,无论是地理区位、区域面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总量,在四大城市群之外都罕有竞争对手。
更关键的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第五极,早已获得国家顶级规划的“盖戳”。
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我国共布局了19大城市群,这些城市群按照发展成熟程度被分为三类:
优化提升5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
发展壮大5个——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城市群。
培育发展9个——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
长江中游,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共同位列第一层级的“优化提升”范围。
不过,虽然5大城市群,都被誉为“重要增长极”,共同位列第一层级,但战略定位有着明显差别。
根据《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分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第一档。
这是我国仅有的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万亿城市层出不穷、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相对发达,代表国家,与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级城市群一较高下。
成渝、长江中游同为第二档,着眼的则是“全国影响力”,但在战略定位上仍有差异。((参阅《终于等到!中国第四大城市群来了》))
这其中,成渝已经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长江中游目前还只是区域发展战略。
今年两会上,湖北代表团建议《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引发关注。
虽然还不是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但长江中游的定位有了明显提升:从“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升级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有一定国际影响”拔高为“具有国际影响力”。
这说明,长江中游城市群被赋予更大的重任。
02
中三角,谁是中心?
承东启西、连接南北。
31.7万平方公里,1.3亿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亿的GDP总量,让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不容低估的存在。
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何被称为“中三角”?
长江中游,覆盖了 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囊括了 武汉、长沙、南昌 三大中心城市,以及 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南昌都市圈三大都市圈。
无论从省域、中心城市还是都市圈层面,中三角都可谓名副其实。
如果说省域是各自发展的最大腹地,都市圈则是省会内涵式扩张的主场,“强省会”仍旧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主要发展方向。
这方面,规划明确提出,强化三省省会城市引领功能。
三省中,除了武汉作为与成都、西安相提并论的强省会之外,长沙、南昌首位度均处于中游,虽然在省内“一家独大”,但离传统的“强省会”还有一定距离。
因此,2022年前后,长沙、南昌纷纷不约而同开始逐鹿“强省会”。
去年底,湖南省党代会旗帜鲜明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长沙更将“撤县设区”提上日程,作为内涵式扩张的主要途径。
与长沙相比,南昌对“强省会”的态度更为鲜明,“省会强则全省强,省会兴则全省兴”的口号正是从这里传出。
这背后不无江西试图借助南昌打造强省会,一改“阿卡林省”尴尬地位的意图。
不过,虽然没有不想做大做强的省会,但政策却未必会一直支持这种扩张思维。(参阅《严控撤县设区!大城市的“扩容”梦碎了?》)
事实上,政策已经开始逐步转向。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明确提出:
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确需调整的要严格程序、充分论证。稳慎优化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
这种思维,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最新规划上也有所体现,对于三大省会,规划提出:
推动武汉、长沙合理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引导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优化布局并向周边辐射延伸,逐步降低武汉市江汉区等人口密度过高城区的人口密度。
显然,强省会与多中心,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必然会出现碰撞。
就此而言,武汉的扩张合并之路或许会搁浅,长沙、南昌的撤县设区、强省会之路则变得悬念重重。
03
三大都市圈,谁是龙头?
省会扩张或许不再是政策主流,但大都市圈的势头却有增无减。
目前,我国已出台4大国家级都市圈发展规划,包括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
这其中,长株潭都市圈,成为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首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此前呼声最高的武汉、郑州等都市圈规划仍在路上。
当然,是否获批,只能说明有没有在国家层面得到认可,并不意味着对城市辐射力的否定。
不管是否获批,长江中游的三大都市圈,实力悬殊,规划定位有别,分工不同,发展阶段也不同。
就整体实力而言,武汉都市圈最强,长株潭都市圈次之,南昌都市圈再次之。
就同城化程度来说,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均有相当大的融合度,南昌都市圈有待突破。
就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来看,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均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获得顶级设计加持,在长江中游最新规划中也获得重点提及,而南昌都市圈则未获“点名”。
就各自在省域内的影响而言,武汉作为首屈一指的强省会,对省内辐射力和影响力最强,长沙次之,南昌再次之。
就规划来看,三大都市圈的发展重点各不相同,这些非省会城市被提及。
武汉都市圈:加快武汉与鄂州、孝感、咸宁、黄冈、黄石等同城化进程。
长株潭都市圈:进一步提升长沙、株洲、湘潭同城化质量。
南昌都市圈:加强南昌与周边市县联动对接,有序培育南昌都市圈。
可见,南昌都市圈尚在“有序培育”阶段,仍需要强化对周边区县的资源、规划整合。否则,南昌的强省会之路不会那么顺畅。、
04
中三角的短板
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中三角存在三个极其明显的短板。
第一大短板在于产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太少。
长三角、珠三角都是世界工厂,不仅传统制造业相当发达,而且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相比而言,中三角虽然不乏特色产业,但整体产业实力,与长三角、珠三角均有巨大差距。
武汉的光电子、汽车制造在中部独领风骚,长株潭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南昌的大飞机零部件、新型材料、机电装备也有一定优势。
但是,三地之间部分产业存在重合。
湘鄂赣都形成以钢铁、建材、汽车等为主的产业结构,重合度较高。
其中,武汉、长沙、南昌均将汽车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在吸引新能源产业链方面,三地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与博弈。
同时,中三角均缺乏足够多具有竞争力的高新产业,这从先进制造业国家队名单中就可见一斑。
根据2021年工信部发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优胜者名单,全国共有9个省市、25个集群入围。
其中,广东江苏各占6个,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只有湖南有2个集群入围。
这两个集群分别是: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所以,面向未来,规划提及将长江中游打造成为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先进制造业方面,三大都市圈各自被赋予重任。
这其中,武汉要打造 “光芯屏端网”全产业链、探索自动驾驶汽车、建设航天产业基地,发展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半导体、特钢等新材料。
长株潭都市圈则要重点发展特种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天发动机、特色生物医药等产业。
南昌重点打造大飞机核心零部件、光电显示、新能源汽车、中医药、有色金属新材料等高新产业。
这正是根据各地产业禀赋及发展特色而制定的产业规划。谁能在高新产业上突围,我们拭目以待。
05
缺乏一个强中心城市
第二大短板是,中三角,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心城市。
长三角虽然经济强市林立、万亿城市多达6个之多,但上海是独一无二的龙头,这是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等“五大中心”带来的支撑。(参阅《41市聚齐!中国最大城市群GDP揭榜》)
珠三角同样经济强市林立,但广州、深圳作为中心城市,分别引领珠江东西两岸,且广深作为双子星城市,相向而行,正在唱响“双城记”。(参阅《中国第一个12万亿大省诞生》)
相比而言,中三角覆盖了三个省份,三大省会虽然实力存在阶梯差距,但无论哪一个省会的影响力,都很难辐射到另一个省份。
在缺乏强中心城市的前提下,跨省城市群本身就是概念多于实质,长江中游城市群虽然被冠以“城市群”之名,但更多还是地理意义上的整合,离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事实上,最新规划同样看到了这一点,对此可谓直言不讳:
省际协商协作机制不健全,一体化发展水平偏低。
所以,一体化破局的关键,要么是产生一个具有强上加强的核心城市,要么三省在区域博弈中主动做出更多的妥协与合作。
06
长三角、珠三角的拉扯
中三角的第三大短板是,面临长三角、大湾区两大世界级城市群的拉扯。
中三角地处长江中游,西接长三角,南望珠三角,四通八达,可谓得地利之便。
然而,这种区位优势,在拉近中三角与长三角、珠三角距离的同时,受到了两大世界级城市群“虹吸效应”的拉扯。
这里“虹吸效应”最大的变现,当属中三角的劳动力,纷纷流向长三角和珠三角。
珠三角的外来人口主要来自5个省份:
湖南、广西、四川、湖北、江西。
中三角所在的三个省份全部在列,而与广东接壤且通过京广高铁连通的湖南,则是广东外来务工人员的最大贡献力量。
长三角,以外来人口最多的浙江为例,虽说安徽是最大贡献主力,但江西、湖南、湖北也位居前十。
所以,中三角面临的一个发展悖论是,高铁越四通八达,劳动力被虹吸的可能性就越大。
不过,这种局面已经开始有所改变。
在国内大循环、产业转移两个大变局的助力之下,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劳动力人口也开始从长三角、珠三角向各自家乡回流。
所以,最新规划对此也有着墨:
统筹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承接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
归根结底,只有长江中游城市群,诞生强中心城市,拥有强大的核心制造业,才会带动人口、资金、产业的全面回流。
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标签: 全国第5大城市群,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