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凤凰网风财讯fengcaixun
作者 | 王婷婷
长安三万里,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本场最漫长房地产调控走的6年零十个月里,终于要看到尽头了。
(资料图)
但尽头里,是什么?
2016年9月30日,“京八条”横空出世,宣布提高一二套房首付比例,并带动全国三十城跟进;2017年3月17日,也是从北京出发,认房又认贷、五限(限购、限贷、限价、限售、限商)等工具陆续问世。据统计,全国五十多座城市在那一年,调控了超过180次,都是收紧。
2023年,全国已有150座城市出台230多次楼市调控措施,都是放松。
尤其当7月24日中央会议表述中不见了“房住不炒”踪影,随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纷纷发声,大力支持和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大多业内人士都在感叹,这一轮调控周期要走完了。
中国房地产已经走过了至少四轮调控周期。
第一轮调控是2007-2008年,以严控房贷和首付比开始,以“四万亿”和“国十三条”刺激结束。完整体现了中国房地产自1998年“房改”后快速成长,到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拖累再振作的过程。
第二轮调控是2010年-2015年,经历了2010年“国十条”、2011年“国八条”和2013年“国五条”的层层加码,在2014年和2015年则接连出了“930”鼓励新政和“330”刺激型政策。
第三轮调控是2016年-2018年,从限购潮开始到结构性去库存,鼓励的时间并不长。
第四轮调控便紧接着从2018年末高调开场,因城施策、三条红线、房住不炒,几乎彻底将投机需求清出楼市。
政策调控周期在过去,每一次进入尾声,似乎都预示资产价值的新一轮升级。
这也意味着,如果以25岁-35岁为主流买房人群,那么“70后-85前”会有一大批人踩中2008年底-2009年的买房升值高峰期;
“80后-95前”也有不少人能碰到2014年末-2016年上旬的买房风口。
但自进入第三轮调控,变化开始发生,非但在末期没有迎来抄底的机会,相反房价依然处于高位(相较历年水平),导致第四轮调控更凌厉地袭来。
直到2023年第四轮调控进入尾声,理论上的回涨仍无踪影。相反,百城上半年新房价格保持横盘、二手房价持续下跌,楼市呈现L状走势。
大而不倒被打破、周而复始的趋势被打破,2017年左右开始进入楼市的这一波90后、95后,也较难等到“传说中”的升值风口。
就连经济学家管清友也在最近的采访中感叹,“现代年轻人是很苦的,特别是95后,拿了地狱模式副本。”
不仅因为少了“房产致富”这条路子,少了经济繁荣高峰期和普惠性最强的阶段,还多了老龄化、少子化等难题。
这种环境,与平成时代的日本颇为相似。
平成时期的年轻人多是70后,这一代1993年加入工作,到2013年刚好40岁。
而在他们“中年危机”的这一年,安倍经济学刺激了一大批年轻人进入职场,却同时延迟了企业雇员退休年龄至65岁(后又延至70岁)。
向后,低成本高体力的新人来了;向前,一大批退而不休的前辈占着位子。这群40岁的70后被迫成为“夹心饼干”。
在日本放缓的三十年里,他们不得不适应新的生存法则,但又不愿像当代90后00后一般“躺宅佛”,始终怀有希望、共克时艰。
“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预测日本将爆发债务危机,但这种预测至今没有成为现实,它仍在处理困难的人口结构时维持了繁荣与社会稳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如是说。
这种场景,相信离不开“夹心饼干”一样被挤入年龄危机,却依旧扛着压力前行的这群“中年人”。
中国90后、95后所处的阶段,与平成时期的日本70后相似,并且也正陆续步入夹心中年阶段。
处境改变、机会调整、源源不断的压力始终存在,因而比起这些“不能改变”,“可控的”心态、性格和选择,显然更加重要。
比如“房产升值空间受限”这件事,换一个角度看,它也可以预示着,当代年轻人有更多勇气打破“观念的枷锁”,不必再像骆驼祥子和他的人力车那样,一生都栓在一套房子上。
因为就像管清友说的,这代人比以往代际的人,受教育程度更高,出国留学的人更多更具有国际视野,专业水平很好。
任何时代都有跑着前面的人,当然也有中游和下游的人。所以无需妄自菲薄、也不用患得患失,适应周期、心怀希望,世界将不止是眼前的方寸屏幕或百平房屋。
标签: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