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帅的金融江湖
“企业大量倒闭,迎来一波职工下岗潮,原先买的房子、买的地,在房地产泡沫后也都价格腰斩,此后十年里房价一降再降,居民宁愿借钱还银行的房贷。”
【资料图】
这是日本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真实写照。
1991年,一位东京周边县的中年人花1300万日元在丘陵地带买下了一块近300平方米的别墅用地,规划好退休前盖好房子,等老了安度晚年。结果泡沫破碎,一夜梦醒。这块地一直空到老人78岁高龄,不但房子没有建起,每年还要为空地交近5万日元的税费。两个女儿无人愿意继承,空地出售也格外艰辛,降至100万日元都无人问津,最终在2016年以10万日元找到买主。老人长出一口气,“总算不用带到那个世界了”。
1988年,商业设施管理员须藤贷款买了一套6000万日元的别墅,泡沫破灭后房价腰斩,还无法脱手——为了省下钱还房贷,40万日元月薪的须藤,只能挤在月租金只有3万多日元的5人合租房里,苦苦挣扎。
这些个体的真实的悲剧,是那个年代日本人对经济和生活的集体记忆。
但在这次泡沫破灭之前,日本曾经经历过一次房地产市场的震动。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日本房价跌幅一度超过-10%,房地产业从8%的增速跌到负增长。
事后看这只是一次周期性震荡,约2年后日本房地产恢复增长,房价继续上涨。
2013年中国房地产经历过一次调整和波动,很多人问的问题是:调整更像日本的70年代还是80年代末?
当时国际大投行摩根大通曾经做过中日房地产对比,结论是:
虽然在部分指标上,中日类似,但是考虑到人均gdp、人口增速、城镇化比例、居民债务比例等,2013年中国房地产的情况类似日本70年代初,崩盘风险不大,调整是周期性的。
截止于2022年7月份,有300多个楼盘被业主停贷。而在今年6月,郑州某地产项目10亿资金被挪用,出现了670名博硕业主联合维权,最终却只等来了一次“表演式”复工。
不仅有停贷现象,2022年另一个流行词是“提前还贷”。3年前,是贷款难,房贷放款要排队,不少客户的房贷将近1年了也没有放款。但目前,是还款难,提前还贷要排队,还要收取提前还贷的违约金。某家银行北京分行2022年提前还款量同比增长了20%。
2022年8月,摩根大通又“旧话重提”,在一个电话会议中再次比较中日两国房地产的异同之处。得到一个结论是:
2022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和80年代末的日本房地产市场虽然不尽相同,但有类似之处。从长期看,相关的金融资产的“可投资性”存疑。
1.首先,2022年中国宏观指标和日本80-90年代接近。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ind
数据说明:人均GDP为购买力平价计算(现价)
这意味着,目前中国房地产面临的宏观环境和日本80年代-90年代类似。
如果以史为鉴,那么从国际经验来看,目前中国房地产面临着较大的宏观风险。所以摩根大通的结论是,将对房地产市场持续谨慎。
2.但是,和90年代日本房地产相比,2022年中国房价仍相对稳定。
但是中国房地产和90年代日本有所区别,外在表现是日本当时是量价齐跌,房价和交易量都是腰斩。
中国房产目前主要是缩量,房价相对比较稳定,尤其是新房,由于受到政府管制限制下限,所以价格变化不大。
稳价这个策略的好处在于,能尽量减少房地产市场下行对于家庭部门和金融体系的冲击,避免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银行信贷进入螺旋式下跌,导致崩塌。
举个例子:房价下跌得厉害,有两三套房的A心里很慌,赶紧抛售掉一套,中介说,哥,房子现在不好卖啊。A一咬牙,降点价卖出去,市场挂牌价格更低。B,D,C,一看价格还在跌,也都慌了,赶紧也开始抛售,另一方面,本来想买房的人一看这架势,好家伙,别进去当了韭菜,还是再等等,买盘少卖盘多,只能成交在更低价格上,如此循环就会变成螺旋式的量价齐跌。
但稳价不等于能稳市场。相反,短期通过量的调整,房地产业在低位进入平衡,保持个位数的负增长或者持平。换句话说,摩根大通看空后2022年的中国房地产业和相关行业。
接着推演:假设中国房地产业进入负增长年代,那意味着宏观经济短期下行压力极大。
房地产对中国宏观的重要性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的完的。
(1)增长的发动机:直到今天,投资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房地产投资占到中国整体经济的20%以上,而且房地产整体链条很长,若房地产投资每变动5%,则对经济的影响约占0.6%-0.7%。
(2)地方财政支柱: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一度非常紧张,是城市化+商品房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土地出让金占地方政府收入的30%左右。如果土地出让大幅萎缩,出让金就会断崖式下跌,一方面地方财政的窟窿要补,另一方面地方城投和政府的风险也很高。
(3)居民财富的主要载体:中国居民家庭70%甚至更多的财富都是房产。即使20%的价格下跌也是百万亿居民财富的灰飞烟灭。财富效应理论告诉我们,财富萎缩会导致消费倾向变化,都没钱了,依靠“消费拉动经济”自然成了空话。
4.过去20年,房地产实际上是中国市场信用创造的最重要抓手(见文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