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相较其他核心城市,上海城市更新之路起步较早且稳步推进,从1992年起上海就开始了“365 棚改计划”等大规模的旧改更新工作,迄今为止已走过30个年头。
风雨30年,上海的城市更新留下了太多经典作品,有太多故事、太多人值得被铭记;展望未来,新的政策背景下,城市更新参与方迎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2022年9月,在全联商会城市更新分会的指导下,凤凰网房产环沪以“城人之美”为命题,携手知名地产设计师平台——地建师丨DJSER,共同开展“30年30人”系列活动。
(相关资料图)
采访将邀请城更领域30位行业代表,分享关于城市更新、城市运营、建筑设计、美好生活或绿色低碳等维度的见解。
>>>专题丨30年30人系列访谈
参与本期“30年30人”的是第一太平戴维斯华东区策略顾问服务部主管、高级董事 朱锋先生。
朱锋先生拥有近20年房地产、零售市场、工程等从业经验,擅长城市、建筑设计、综合体及商业规划,曾服务过香港新鸿基集团、恒基集团、嘉里建设集团、万科集团、中国金茂集团、瑞安集团、上海地产集团、苏宁集团等,是第一太平戴维斯策略顾问团队核心成员。
以下是访谈原文:
Q:上海城市更新30年,也是上海高速发展,跻身世界一线大都市的30年,怎么观察和评价上海及上海的城市更新成果?
A:上海在整个城市化进程中一直走在市场的前沿,城市的开发与城市更新也息息相关,从早期的大拆大建,到现在更注重肌理风貌保护的微更新,上海的经验也一直是作为其他城市发展的模板。特别是21年9月城市更新条例的发布,对于城市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规范要求,这都是这三十年的城市发展积累的经验以及不同阶段的探索,城市更新特别是微更新在上海老城区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Q:您认为上海城市更新最典型的项目是什么?当年该区域的城市面貌大概是什么样的?
A:当然,在上海,谈到城市更新,最典型的项目以及案例肯定是外滩源和新天地。当然这两个区域的城市更新理念也完全不同,外滩源采用了完整载体的修复以及保留,对于公共空间作提升以及局部新建,才使得我们看到苏州河南岸黄浦公园的风景。新天地原址是老式石库门里弄,更新策略下在保留局部的石库门的元素下,形成了上海乃至全国标杆的商务商贸区域。
Q: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如何平衡 “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设计在当中如何发挥作用?
A:城市更新不是为了更新而更新。城市更新的作用不仅仅是载体的更新,现在更多强调的是对于肌理的保留以及对于文化的呼应,需要内容的更新以及运营方式的可持续性的探索。文化和载体更新的结合是文化提炼以及如何传承是城市更新项目核心的探索。所以文化传承更强调的是内容的运营,更新的内容和运营方式是城市更新的主要工作以及精髓。
那么作为设计规划,我个人觉得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一,城市更新的诊疗师,设计初期需要对于区域以及载体作完整的评估以及审查,才能制定最合理的更新方案。二,作为城市更新的规划师,设计师在城市更新规划过程中,运营最新的设计语言和设计理念,创造出符合当下以及未来可持续性的载体。三,城市更新的载体不仅仅是载体本身,设计还需要考虑标的载体的完整区域以及周边的环境整体的提升,所以设计也是区域的美化师。
Q:您参与过的项目当中,有哪个是让您印象最深刻的?当时遭遇的困难主要有哪些?当时的规划设计是如何考虑的?
A:我个人以及团队参与了大大小小几十个改造项目,每一个项目的碰到的问题都很多,这也是城市更新有意思和有意义的地方,因为碰到的困难往往是需要改善的方面。比如我们在考虑做前门大街大栅栏整体片区更新中,需要平衡的是原住民的基本需求与商业化的矛盾,需要解决民生需求以及如何平衡财务,不能大拆大建又要最大化改善需求,这些都是在更新过程中碰到的很大的问题。我们和设计师一起非常详细的梳理了每一个区域的建筑风貌,动线逻辑以及原住民结构等,制定出最合适的规划以及建筑改造方案,既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但是又要解决民生需求基础上,为区域注入活力,以及让区域形成京城的一张文化名片。
Q:城市更新与双碳目标是息息相关的两个领域,而且都是近两年国家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这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A:城市更新和双碳的目标,虽然是两个领域,但是的确是有非常强的关联度,因为现在的城市更新更强调的是可持续性,而双碳的目标也是为了更战略意义的可持续性,所以这两个城市发展策略是相辅相成也是有众彼此并不可分,城市更新的基本要求也是需要呼应国家的双碳战略。
标签: 30年30人 城人之美 城市更新 上海城更30年30人丨Sav